佛陀世界

佛陀世界介紹
三世佛:分橫三世佛與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排位:右側爲彌勒佛、中間爲釋迦牟尼佛、左側爲燃燈古佛。
橫三世佛排位:右側爲藥師佛、中間爲釋迦牟尼佛、左側爲阿彌陀佛。

弥勒三圣:(又称兜率三圣、弥勒三尊,指兜率天的三位菩萨。)
右胁侍大妙相菩萨、主尊为弥勒佛,左胁侍法华林菩萨(或作法音輪菩薩)。
自宋代的大肚弥勒佛出现之后,兜率三圣在中国寺院中较罕见。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南山寺、浙江省宁波市的雪窦寺和台湾南投縣竹山鎮大慈山弥勒道场均供奉有兜率三圣。唐代金剛智所翻譯之《吽迦陀野儀軌》則記載有一「隨心曼荼羅」,其中尊為彌勒,左方為法音輪菩薩,右方為大妙相菩薩,四方則為四大天王。
東方三聖:(又稱藥師三尊)
佛教東方淨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薩,一般說法是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萨,與西方三聖相對。
華嚴三聖:
又稱釋迦三尊,指佛教《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佛、菩薩。中尊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大日如來)或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在娑婆世界的應身),左脅侍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右脅侍是以大行(指發大誓願、積大功德)聞名的普賢菩薩。
關於三聖之間關係,唐代李通玄、清涼澄觀認為佛是果,是一切德之總體;兩位菩薩則為因,是佛之別德。二菩薩中普賢表示所信之法界、修行所證之法界真理,文殊則表示對真理之理解、證得真理之大智,兩法門各各圓融、能所不二,則能成佛果,三聖融為一體。若欲依華嚴經修持者,須觀察、繫念眾生之心念即為如來藏,其理為毘盧遮那佛,空如來藏(脫離一切煩惱)一面為普賢,不空如來藏(如來藏具足無量佛法且與其不離、不脫、不異)一面則為文殊,「心、佛、眾生」三法並無差別,所證之「理、證、智」也不離心。
西方三聖:
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觀世音菩薩。
日本稱作阿彌陀三尊,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造像上,三者皆在蓮座上,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於一真法界而能應化在十法界;阿彌陀佛居中,觀音菩薩脅侍在左,大勢至菩薩脅侍在右。三者塑像或畫像為修行淨土宗者禮敬的對象。《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觀想之佛菩薩身相即為此三尊之身相。
娑婆三聖:
右边是地藏王菩薩、教主釋迦牟尼佛、左边是觀世音菩薩。
指佛教娑婆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弟子聲聞無數;觀世音菩薩象徵「大悲」,慈悲救苦,可解救民眾現世的苦難,更是西方三聖之一,可持名往生西方淨土;地藏菩薩象徵「大願」,是幽冥教主,曾經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化一切六道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

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音三尊: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才、龍女脅侍在菩薩左右兩旁。善才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悟道得證果位。龍女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因緣俱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多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觀音二十八部眾:主尊觀世音菩薩,左右兩旁各十四位護法神。

一、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
意为“锭光”,出生時周圍一切光明故得名,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如来、锭光佛、普光佛,或加古字作燃燈古佛等。
經典記載:
《增一阿含經》記載燃燈佛(定光如來、燈光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曾有一次,燃燈佛經過一污水,一個梵志(婆罗门)匍匐,用自己頭髮鋪在地上,使燃燈佛不須把腳弄髒,此人被預言成佛,即釋迦牟尼佛。
《修行本起經》和《太子瑞應本起經》記載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佛经中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的弟子。
《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第五十三〉記載,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時,有一大國,國王波塞奇,兒子出家成佛爲寶髻佛(勒那識祇,他經作“能作光佛”),有一比丘名聖友(阿梨蜜羅),承擔了為期三個月的爲寶髻佛供燈,日日操辦,引起王女牟尼的詢問,牟尼得知供燈的詳情後,歡喜承諾承擔操辦,將燈具送至寺舍,供聖友供養。於是寶髻佛爲他們授記,聖友於一阿僧祇劫後成佛爲定光佛,牟尼於二大阿僧祇劫并九十一劫後成佛爲释迦牟尼佛,牟尼心生大歡喜,立即得轉女成男。
另有經典說,過去有睫如來出世時,一童子以瓦片盛油,手捧著供養如來,因此得到授記未來成佛爲燃燈佛,頸上和肩上會有大光明。
《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佛出世。其後依次有五十三尊佛出世。至第五十四尊,号世自在王如来时,于其僧团中有一比丘号曰法藏,後成佛爲阿弥陀佛。
《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燃灯佛以後,有莲华上佛,至过去七佛,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说釋迦牟尼佛于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汉传佛教認為燃燈佛是庄严劫千佛第一尊,或许即《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中的首尊华光佛。

二、彌勒佛(为来世佛,又称为彌勒菩薩)
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佛教中,彌勒菩薩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临终时蒙眾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藪槃豆法師傳》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音義:
彌勒的梵文,是常見婆羅門姓氏,意為慈愛。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
早期佛教的彌勒信仰: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記載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時就已經出現,上座部佛教長部14經和長部26經記載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會有彌勒佛出世,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和法藏部的《長阿含經》。「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在上座部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與阿耆多(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
在大乘经典中,彌勒是姓,阿耆多是名,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鸠摩罗什(344-413)翻译的《法华经》说弥勒初名“求名”,经佛陀教化,后“当做佛,号名曰弥勒”。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兜率內院修行、說法。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又译翅头城、鸡头城)出家修道,覺悟成佛。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临终时蒙眾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藪槃豆法師傳》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经典:
《彌勒下生經》,西晋竺法护译。此经宣扬弥勒下生信仰,有弥勒在后世人寿达八万四千岁时会降生人间,建立人间净土的预言。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此经描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情形,对兜率净土有生动描写。又点明欲往生兜率者所应行的修行善业,念佛形象,口诵弥勒圣名等修法。此经与《觀無量壽佛經》观点相通,可视为同一时代背景下之作品。
《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其与《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相近,然内容更丰富。
以上三部经,合称“弥勒三部经”,若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
《弥勒来时经》
《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
《弥勒下生成佛经》(義淨译)
则合称“弥勒六部经”。也有观点认为弥勒经典还应加上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译者不详)、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等经典。
唯識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惟曰雜難經》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的傳說[20]。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他們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流傳著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的傳說。
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漢字文化圈的弥勒信仰:
中國——汉传佛教相信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欽定的繼承者,將在日後下凡普渡眾生,中國人皆尊之為「未來佛彌勒如來」、「當來下生彌勒佛」等,並且有佛國於兜率天內院,自晉朝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兜率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唐朝文豪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淨土。白居易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白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彌陀淨土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編寫了《兜率龟镜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
据中国历史记载,由于佛典中有彌勒佛必定到來人間救苦救難的預言,借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而意图发起动乱或篡夺政权的事例有很多。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贤、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唐宋以後不絕如縷。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中国人编造《大云经》,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从而成为武周夺取李唐政权的舆论工具。
五代:
中國五代以前,漢字文化圈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天为诸天神祇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形弥勒,则是弥勒下凡之後,在龙华树下继承釋迦如來的救世責任,形象与如來差别不大。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由於契此和尚圓潤豐滿、滿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福態常笑、豁達大度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著名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形象亦隨著漢傳佛教在東亞各地傳播而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其塑像常被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在山門或者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剛杵的武士。
華北傳說,姜太公的前妻馬娘娘被封為「窮神」掃帚星,執掌的是貧困與厄運。從除夕到正月初四,眾人都深怕跟貧窮、倒楣扯上關係,一直都沒人祭拜馬娘娘,馬娘娘一怒之下,說要到人間興風作浪。釋迦佛當時把天上人間大事都交由彌勒佛處理,彌勒佛為了安撫馬娘娘跟她所屬的四個女仙,只好命世人在初五祭拜,故稱之「送五窮」、「送窮娘娘」,因彌勒佛有財帛星君與玄壇真君兩大從神護法,於是彌勒佛安排玄壇真君率五路財神在本日巡遊人間,以他們的福氣來抵擋晦氣,避免傷害世人,是稱破五節。不過日子久了,窮神馬娘娘還是被遺忘,民眾們還是認真祭拜五路財神。
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彌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宋至清末:
唐朝之后,以弥勒下生作为信仰而发动民变的层出不穷。在中国內地形成了一种类似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救世思想,不少农民起义军利用这种迷信,遂打着“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起義。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两个著名教派弥勒教和白莲教,而出自波斯的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活动。
由于和民变存在牵连,朝廷帝王对弥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这个信仰,唐玄宗就曾經发布《禁断妖讹等敕》,对那些“白衣长髮,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样。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采访,“严加捉搦”。这纸敕令给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的不断冲击,在此双重压力下,弥勒信仰逐渐衰落,與民間祕密宗教逐漸併合。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
元代蒙古人對宗教信仰較為開明,並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當時的明教與白莲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弥勒思想。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后形成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势力。明教起義軍明玉珍在蜀時曾经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
而在同时期,白莲教韓山童、刘福通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韩林儿繼稱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成为元末红巾军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余党与白蓮教渐渐合流。而在明清时期,仍不时有白莲教徒利用“弥勒下世”的传说起义,比如嘉庆时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教。
近代:
1922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太虚大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以后但凡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奉行这一做法。他于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学院编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师地论·瑜伽真实义品》明境,《瑜伽菩萨戒本》次轨行,《观弥勒上生经》以明果。1932年12月25日,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借演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机缘,发起成立“厦门慈宗学会”,设立慈宗坛尊奉弥勒菩萨。此后,太虚大师于1936年在奉化雪窦寺开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刊行《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在第四节《慈宗的名义》里,略释了慈宗的举设,源流、影响、作用,以弘扬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1938年冬季,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计划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从而以弥勒为尊。
太虚圆寂后,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慈宗在中国一直无法弘扬。直到近期,才重新有两岸僧人组织学会、刻印经典、发愿广传弥勒净土法门。而太虚的弟子演培法师,长期在新加坡宣讲弥勒,并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传世。
目前主要兴盛于台湾等地的新兴宗教一贯道及其衍生的弥勒大道即将弥勒菩萨设为主要供奉的神祇之一。一贯道第十七代祖师路中一在教内被认为是弥勒菩萨化身。
朝鮮半島——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其國人發願往生淨土者,大多不是西方淨土,而是信仰彌勒淨土。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朝鮮三國時代,新罗的花郎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日本——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蓧善珠,发愿往生兜率天內院。
以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日本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七福神之一。
1963年日本日莲宗一系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琉球——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琉球後,與琉球神道結合,成為當地民俗信仰之一,稱為彌勒(琉球語:彌勒 / ミルク),琉球人將彌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龍宮信仰之中,把彌勒視為豐穰神。
回鹘弥勒信仰——回鹘佛教主要是在汉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故其经典、教义都与汉族地区略同。其弥勒信仰亦源自汉地,但远比汉族地区流行,特别在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而在回鹘却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回鹘人写有众多弥勒崇拜的文献,如《赞弥勒诗》、《弥勒会见记》、《Insadi经》等。回鹘人在译经时,往往会特意在文末加入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有意强调、扩充玄奘的弥勒崇拜。

三、阿彌陀佛(管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四、释迦牟尼(管婆娑世界的教主)

五、藥師佛
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及《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翻譯全名作藥師琉璃光佛或藥師琉璃光如來,梵文直譯為藥師琉璃光王佛(或如來)。汉地亦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大醫藥王佛。經中記載,藥師佛全身透徹、身藍色如琉璃,清淨無染出柔光,故以“琉璃光”爲功德名號;其成就和主管的淨琉璃世界亦處處是琉璃淨光。藥師佛的「藥」其中之一意思是醫人心, 離輪迴。藥師佛於過去久遠劫修梵行,在電光如來住世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身相端正,資具豐饒,離諸橫難等,並導入解脫,而以願滿故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與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差別。
在淨琉璃世界,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大脅侍,待藥師佛佛滅後,二菩薩次補佛位,佛教尊稱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為東方三聖。亦有寺廟以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為藥師如來的左右脅侍,以示施藥度盡苦難眾生之意。
佛教概念中,娑婆世界以東另有一佛國曰「妙喜世界」,佛號阿閦佛(不動如來),其佛身色亦為藍色,但非透明。日本部分佛教派別的傳承中,有將藥師如來視為阿閦如來化身。在漢傳佛教中,將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合稱“橫三世佛”及“三寶佛”。修持藥師佛法門可往生淨土世界,故藥師佛信仰和阿閦佛、阿彌陀佛乃至彌勒菩薩都算“淨土法門”。
七佛藥師法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以藥師如來為本尊,修息災等法,則稱為藥師法。藥師法儀軌與七佛藥師法相同。其三昧耶形為藥壺。
塑化形象:
漢傳佛教一般流傳的形像為螺髮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
唐朝時期所盛行的藥師如來造像為一手執錫杖,一手拿藥缽。
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藥師佛之形像是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臺,臺下有十二神將。
漢傳佛教寺院、民間廟宇所供三寶佛中,三尊佛俱為坐姿,藥師佛為雙手捧缽或寶塔,釋迦牟尼佛結禪定印或捧寶珠,阿彌陀佛雙手捧蓮花。但是也有藥師佛也拿摩尼寶珠的法相,如:佛光山寺大雄寶殿三寶佛中的藥師佛就是右手正定印,持摩尼寶珠,左手與願印,象徵「所求願滿」之意。
藏傳佛教一般流傳的形象為藥師佛全身藍色相好莊嚴,左手持缽盛滿甘露,右手持訶梨勒果(訶子藥)。


諸佛名號意義

佛(Buddha),又稱佛陀,佛教術語,意譯為“覺者”,“覺悟者”,“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按照佛教的說法,依大乘或北傳,佛有十個尊號:如來、應供(阿羅漢)、正遍知、明行足(智慧與德行圓滿)、善逝善至、世間解(對世間或身心完全了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薄迦梵),具足十力和十八不共法。狹義來說,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廣義而言,從苦和煩惱中解脫,圓滿菩提的覺悟者都可稱為佛陀,如過去七佛、現在十方諸佛、未來佛。

所谓佛号,最开初和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佛的十种德号,也可以指佛的名号。如释迦牟尼佛(英语:Buddha Śākyamuni)的名号“释迦牟尼”义为“释迦族的圣人”。族名“释迦”的涵义指“能仁”;圣人(牟尼)的德行内容是“寂默”,可合指“能仁寂默”。例如“释迦牟尼”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后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佛的名号(有些文献称成佛后的悉达多为“乔达摩佛”,英语:Gautama Buddha),特指了祂的德行特色;“佛”、“佛陀”义为“觉悟者”,是德号。

忆念佛陀的名号、功德,称为念佛(佛随念),第一是“如来”,……,至第十为“世尊”(《清净道论》第一为阿罗汉,至第九为世尊);不仅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的名号和德号也是应该皈依、忆念的对象。

【什译】:“(谓此世尊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奘译】:“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38]
【觉音】(《清净道论》):“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正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世尊 ”
后来,大乘佛教认为广义上佛号也包含了诸佛的德号、名号,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提出忆念十方佛,佛教密宗提出五智如来。在汉传佛教中,特别强调忆念阿弥陀佛的德号和名号,称为念佛法门,尤其是“念诵佛号”,并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形成了净土宗。

十种德号: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诸“佛”都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亦作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40]。佛有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大乘佛教称佛还具有三身、四智、十种大乐、十八大空等。

如来: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陀昔为菩萨,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依于亲证无有颠倒的如实智慧而来,称为如来。法身本湛寂(不动),由心故见去来,所以《金刚经》中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应供:
即指阿罗汉。佛教以阿罗汉烦恼灭尽,应受一切众生供养。又以佛陀不但具足阿罗汉之功德,又能利益有情,救度众生离生死轮回之苦,同证解脱乃至成佛,更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最上之物,令世间获最上吉祥的福德。 阿罗汉又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正遍知:
正等正觉,又译作正遍知、全自觉者。依照佛法法义,由于历史上各个成佛的当事人(包含悉达多·乔达摩)在证道的当世,皆是在没有佛法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自的(sam)努力,最后领悟了四圣谛,成为具足了知此世间及解脱出离此世间的究竟一切全面的(sammā)正理,于一切法、一切处无不了知,并能依此智慧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同离生死之苦的觉悟者(buddho),因此被称为正等正觉者(全自觉者)。佛因多劫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所以说佛是知智圆满的。

明行足:
是说佛陀圆满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也有三明六通,但却不是圆满具足的。佛陀对未来时劫的具足了知,譬如有弟子修到入初地时,佛陀就会知道此人将会在未来多少劫之后成佛,佛号是什么?佛世界的名称是什么?多少弟子?正法,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 ……等。宿命明则是了知过去劫的事情,漏尽明则是诸佛断尽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即一切智慧圆满无一法不了知;相较于三明六通大阿罗汉的天眼明与宿命明是有时劫限制的,诸佛如来的天眼明与宿命明则无时劫限制。

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以解脱出离三界生死但也是不究竟,因为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如何断就不知道了,更不用说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佛陀则是究竟漏尽明,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习气种子与随眠种子都已经完全断尽,如何断也具足了知,且不再有分断变异生死,这是阿罗汉及辟支佛所不知。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三业已经善修满足究竟清净,依于自己所发十无尽愿,行一切利乐众生之行。
龙树《大智度论》卷2:
“ “云何名明行具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答曰:‘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云何满。答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善逝:
又作须伽陀、好去,是妙往之义。佛陀是究竟解脱于三界的轮回生死,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世间的二十五有之中,因此称佛陀为善逝。

大乘佛教认为佛依愿力可以自在的到十方世界受生,示现八相成道度众。

梵名須伽陀Sugata,譯曰善逝,又曰好去。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智度論二曰:「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大乘義章二十末曰:「言善逝者,此從德義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來好去,故名善逝。」菩薩持地經一曰:「第一上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第一為涅槃)。

世间解:
佛陀具足了知世间及出世间之一切理,并告诉众生什么是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达到世间灭尽的方法,这一切都存在于人们的身心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以自己的身躯去了解祂。由于佛陀对此有彻底的了解,因此被称为“世间解”,也作路迦惫、知世间。这里的世间有两个部分: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也就是指众生身心五蕴相关的四圣谛以及此身心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

无上士调御丈夫:
诸佛因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为广大,所以是大丈夫。又因佛陀能以无比的智慧、慈悲与神通力,善巧施予任何来到他面前的众生,教诫、鼓励对方朝向正道,所以称佛陀为无上士调御丈夫。又译作无上调御丈夫、无上调御师、无上丈夫调御士。

有时分列为“无上士”、“调御丈夫”。无上士即无能超过者。

天人师:
音写为“舍多提婆摩菟舍喃”,指人与天的导师,因为能够教导众生离苦得乐而消除生死的恐惧与怖畏,所以称为天人师。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人类的导师,也是天人的导师,在佛教经典常常可以见到有关天人向佛陀请法的描述。

佛:
佛陀,即觉者,因为智慧具足,三觉圆明,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名“佛陀”,也就是了悟宇宙生命实相之真理。此外,佛陀也能教导其他众生觉悟。

世尊:
音译为薄迦梵或薄伽梵。早期也译为天尊;这个称呼来源于印度教,印度教有经典《薄伽梵歌》,歌颂的即是黑天神。佛教认为:佛陀因以无漏智慧摧破烦恼,成就无上等正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凡圣咸皆尊重!所以佛陀被称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諸佛名號列表
三世諸佛:
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佛”。根據《長阿含經·大本經》,過去佛名號為“毘婆屍佛、屍棄佛、毘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大乘佛教最常崇敬的過去佛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之前的——燃燈佛。未來佛為彌勒菩薩,也叫彌勒佛。根據經文記載,彌勒菩薩已經升到兜率天內院淨土,等待著下生成佛。 《大史》記載有過去二十五佛。上座部佛教無十方佛,專尊奉娑婆世界的過去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
大乘佛教有十方佛,認為十方世界各有三世佛。在《法華經》中提到,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大成佛國”有威音王佛。在《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和《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記載有過去莊嚴劫千佛,亦有將於現在賢劫和未來星宿劫陸續成佛的千佛。

三寶佛:
又稱豎三世佛。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又稱橫三世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十方諸佛:
又稱十方諸佛,佛教用語,指的是法界十方的佛陀,有時每個方向具體舉一尊佛為代表,十方就舉出十尊佛,在不同經典裡列舉不同。大乘佛教認為法界十方有無數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一尊佛陀教化。因此以十方諸佛泛稱所有的佛陀。要列舉十尊佛時指:
東方善德佛,東南無憂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南寶施佛(亦有寫作寶勝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華(花)德佛,北方相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
東方阿閦佛,東南方持地佛,南方普滿佛,西南方那羅延佛,西方無量壽佛,西北方月光面佛,北方難勝佛,東北方寂諸根佛,上方無量勝佛,下方實行佛。
東方不動佛、南方日月光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佛、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佛、上方梵音佛、東南方最勝廣大雲雷音王佛、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稱功德佛、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佛、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佛。

五方佛:
即五智如來,大日如來為首的五尊佛,代表了五個方位、五種德性等。

佛的功德:
相好
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
四智圆明
十力
十智
十八不共法
四无所畏
四种清净
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
三无碍:辩才无碍、沟通无碍、说法无碍
八音 (八声)
四无碍智 (四无阂智、四无碍解)
《大智度论》中说佛得尽智、无生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悉知一切诸法总相别相。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悟者,称为获得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它说法:(并未列出来源,《大藏经》中无)
成佛境界所俱有之功德,有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语功德六十四支妙音,意功德二十一种无漏慧,并有二十七事业之功德。

大乘佛身
大乘佛教有三身佛说法: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佛顾名思义就是以法为身,什么是法?何为法?法就是宇宙生命的真实情况,就是真如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就是法身佛。就是每一有情众生本自具有的真心如来藏,佛陀因为累劫的修学与观行一一亲自实证这些法,观察每一众生皆具有如来德相,就是法身如来藏。所以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是真如,可是真如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见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报身佛是为入初地以上菩萨所现,报身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有八万四千种好。现在 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在色界天的最顶天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演述一切种智之法,报身佛唯有登地菩萨方能得见,天界的天主、天人们以为报身就是佛,但这个报身也不是真正的佛。应化身则有应身与化身之别。应身佛是说诸佛感应到某一个世界的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降神母胎示现与此世界之众生一样的五蕴身相与寿命,八相成道转法轮,二千五百多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化身佛则是随不同众生之所感应而个别示现为其说法,说法完随即消失。

成佛: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不以释迦牟尼为独一无二的佛陀,大乘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大乘佛教其中一个思想系统如来藏认为三界六道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论现在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即释迦牟尼佛所说 : 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成佛的可能,但是必须通过修行,悟空性后再跟随真善知识的教导修行才能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凡是圆证三身五慧、清净圆满即是佛,而成佛的教导就是佛教。

以大乘佛教而言,一般认为从凡夫修道的初信位(资粮位)之后到成佛共有五十二位阶,必须历经三大无央数劫(阿僧祇劫)(祇:音-奇),广修福慧二资粮因缘。依照唐朝三藏法师 玄奘所作《成唯识论》将成佛之道以唯识五位来说明。1.资粮位:于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初信位到十信位,在信位不退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2.加行位:初住位至六住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进到六住位后修学般若正知见及断我见之加行,为求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熏修如来藏空性的知见及五阴十八界空相的现观,是谓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3.通达位: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入菩萨七住位,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得般若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随学上地真善知识的教导,在唯识性及唯识相上作观行,历经七住位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修行,渐次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而通达别相智入于初地,能于三乘经典起胜解与胜行非意识思惟的臆想猜测,名通达位。4.修习位:从初地直到等觉地,依七住位所证悟之如来藏为根本,专修一切种智及二障习气种子的断除,名唯识行。5.究竟位:是为佛地,一切智慧果德究竟清净圆满是名究竟位。

然而凡夫入大乘资粮位,历经不可称数无央数劫勉力勤修,而成就如此殊胜修证之成佛境界,佛于《宝云经》中云:“善男子,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无可测量,乃越思,无可观察。”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皈依佛、法、僧三宝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萨道(成佛之道),都会成佛(一阐提者有争议),所以成佛是透过累生累劫不断的精进修行菩萨五十二阶位,一一亲证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处、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于妙觉菩萨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后身菩萨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回的、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十号具足。

秘密大乘佛教(金刚乘):
金刚乘秘密教法的密宗的即身成佛。但是若以密法来说,最快可以在一生中成佛。密法之自观本尊,依与依坛城融修,除了必须俱备全圆之教证外,更要依理如法,从具量上师处获得清净无谬之传承以及殊胜无伪之本尊。于“因、道、果”速时速时成佛的方法中,以“佛果”当法修,更以“佛果”作为因,于道中修,以佛果去成。因此密法无上猷钆之修持,实为一切经续 中之最密要精华,行者若能获得显教学处,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三根本道循此而修。并复俱得无上密部,完整父母续窍要口诀,并能守护誓言律仪清净,如法精勤实修,那么最上根者能即身成佛,中根者于临终成佛,下根者亦能于中阴身成佛,而下下根者最慢也一定,在十六世之内成佛。

一旦成佛的境界,现证清净法身就等于是诸佛的五慧,也就是诸法上面就是佛遍,诸法全部遍知一切所悟,所以诸法全部显现于,明朗的这种圆镜一样,就我们入圆镜一样就是大圆慧。然后平等慧就是诸法悉入住在,离四边的平等中一样;那观察慧就胜、义两种的一切,去观察的时候,各各的因果不虚假,微细能观察的那种慧; 那成作慧就是终究一切都是以业,就是因果不虚假而修行能成的就是成作慧;然后法界慧就等于,诸法无自性空性中,一样的去了解。所以法身的境界等于是五慧,那不了义则现五方佛,因此五蕴清净为五佛,就是法身的五方佛。法身佛属于自佛,也就是自利的佛,又分为自性法身与光明法身,光明法身佛是依道谛而生的佛果,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现证圆满时即为光明法身,是道因道果,所以是有为法、无常法,是没有生命的,与化身、报身都是属于俗谛所成的佛。那自性法身佛是依灭谛、空性、本性所成的佛,所以成佛的空性是佛,也是自性法身佛,但空性不一定是佛,佛也不一定是空性。因而释迦牟尼佛的灭谛、 空性、本性是佛,但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胜者是佛,佛不一定是胜者(同如来一样),因为胜者一定是有生命的,是无常法、有为法,而自性法身佛没有生命是常法,所以佛不一定是胜者。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的菩萨成佛之道。南传佛教认为佛陀出现于世间是教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导向寂止——涅槃。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都达到“永无来生”没有差别的解脱境界——涅槃,不会再有来生,所以不会有来生修行,甚至成为下一位佛陀的道路。故南传教法以声闻乘为主,不强调人人都应成佛,而以四向四果为证量之标准,以阿罗汉果为最上。但南传教法中也存在《南传菩萨道》教法,并且也视其为成佛的必须。巴利语系佛教认为,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成为佛、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成为菩萨,菩萨必须累积十波罗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成佛所需时间不可能比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更短。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所有的佛都是人在人间以人身成佛,不可能在三界外的佛土成佛也不可能中阴身成佛。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先发愿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一定成佛的预言时,才获得菩萨的身份;菩萨必须累积十波罗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在最后一世前修四念处最多只可证得第十一观智阶段(行舍智),不会进而快速证得阿罗汉道、果智而成为阿罗汉、导致因为当世涅槃永无来生以后,因为无法于来生继续修行累积足够的波罗蜜,而必然无法成佛。菩萨在最后一世无佛教时代会自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无我然后无师自悟自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为佛。上座部佛教主张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没有办法成佛。

依照南传佛教的观点,在难以计数的前世已获得燃灯佛授记,而取得菩萨身份的当事人,在他命定成佛的当世出生于地球的古印度文化区成为悉达多·乔达摩以后,悉达多禀赋其历世修行所已经累积的波罗蜜量与尚未超出行舍智的观智进度,在此世于放弃苦行后,自行以符合菩萨乘的方法继续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圆满了成佛所需的足量相关波罗蜜、且在观智进程上证得阿罗汉果智,而成为佛兼阿罗汉。

天台宗六即佛:
中国的佛教天台宗根据佛法的义理及修证的不同阶段层次,提出了所谓的六即佛的观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佛教徒眼中的佛
随缘
与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神也非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只教导吉凶祸福的运行规律和趋利避害的方式,即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类所造下的业,即“定业不可消”,也无法渡化无缘之人,即所谓佛渡有缘人。

觉者
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आनुत्तरसम्यक्सम्बोधि,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虽是人但已超越人,虽超越了人但仍是人。

关系
佛陀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弟子即是学生),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一般宗教与教主之关系为上对下、主对仆,以信仰为入门,然佛陀教育更以学习为入门,佛教徒也自称学佛。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

佛像
印度佛教早期不建立佛像,而使用佛的脚印或法轮、菩提树等的象征。

其他宗教,他们以为佛教徒的礼佛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有一些佛教徒认为不需要依赖佛像,只要有心是可以和佛联结的。

佛与神的关系
佛教认为,佛是成道的觉者,是一切有情的教师,而非神仙,亦非世界的创造者、支配者、审判者;世间及其他宗教中的神、仙人、精灵等,主要为天神,亦有人道中得神通者、饿鬼道中有大福报、大神通者,阿修罗道中有神通者,甚至畜生道众生亦有可能修得神通,即中国民间所谓的精怪。这些众生仍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是因为业报而得享此福,神仙出现五衰即为寿命将终结的信号,待命终后,便会重入轮回,今世为神,可能下世就转世为人、为鬼、甚至贬为畜生等等;而佛陀正是发现了轮回之苦,而誓言要脱离轮回,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行而成道者,已经得到“不受后有”的无上果位,超脱出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佛为天人师,是神仙与人类共同的老师,故有善根的神仙亦会听从佛陀的教育,称为护法神;有的则是被佛、菩萨或僧人以神通力打败或者传教之后,甘愿担任护法神。因此,世间人认为这是佛教为了宣教,对其他民族宗教中的神采取吸纳策略。
在宗教斗争中,部分宗教亦将佛吸纳为其中的神的化身,或某个神是佛的老师。例如,印度教称佛陀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苯教称辛饶米沃是释迦佛的老师,道教认为老子化胡为佛、慈航大士(观自在菩萨)为玉皇大帝的学生。

美國慈悲寺是2024年在美國紐約市成立,是World Zen Art Center 的下屬非營利佛教寺院。首任住持由釋一雲法師率四眾弟子護持弘法。慈悲寺宗旨,遠離無明,住持正法,警世導俗,倒駕慈航。本寺供奉娑婆三聖和西方三聖。娑婆三聖,即釋迦摩尼佛是佛教教主,是凡人成佛的化身。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化身。右脅侍為地藏王菩薩,是幽冥教主,也是孝子的化身,超拔冤親債主,消除宿世業障,求其冥福救贖;西方三聖,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能伏外道魔憍慢。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果為淨土初祖,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