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的八大菩薩:
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普賢菩薩
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华严三圣」。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描述:寶藏佛授記普賢菩薩未來將成佛,名為智剛吼自在相王佛。
另外,有部分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有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又有一說,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塑化形象: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蓮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來源請求] 『秘藏記』末曰:‘東南方普賢菩薩,白肉色,左手執蓮華,上有利劍圍炎。 ’ 『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一曰:‘或記云:胎藏八葉中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 ’又曰:’普賢有重重,法華所明普賢曰:乘白象王現其人前,今八葉中普賢異此,不乘香香不持鈴杵,金剛薩埵名普賢時持鈴杵也。 ’ 又第一金剛手院之中尊金剛薩埵也。白肉色,左手金剛拳,右手持五鈷金剛杵,密號曰真如金剛。見『胎曼陀羅大鈔二』。已上二菩薩為門眷屬之普賢也。
十大願王: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十大愿王在藏传佛教中对应的是七支供养。
這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九、文殊菩萨
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闻随师离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乐”(英文:Gentle Glory);Mañju,音译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译爲“师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被视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根据佛教经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义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众。妙吉祥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佛经曾记载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与善知識参学,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的形象爲駕青獅、持寶劍,骑狮表威猛,持剑表智慧。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称智慧第一。一般在造像中,文殊作为胁侍位於释迦佛的左侧,与释迦佛、普贤菩萨并称為華嚴三聖。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预言了文殊菩萨将住在中國五臺山(清凉山),故五臺山被视为文殊道场。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中国),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在佛教的地位:
文殊菩萨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诸大菩萨普度眾生,在汉传佛教中称祂们为“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骑狮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持剑或手持如意、金蓮;相传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镇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或作一手持經典,一手執寶劍,意為智慧無礙。持剑在佛教中有重要表征意义,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在玄奘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把般若比喻作能斬斷金剛的利器,文殊師利就是智慧的化身,祂自己的非凡成就以及教人成佛之豐功偉業,無不是憑藉著智慧這把利劍。學佛者無不祈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惡,修十善,離塵垢,淨性體,度有情,入涅槃。而這把利劍,就是透過五蘊,照見空性,色空不二,有無圓融,一行三昧,常樂我淨。
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形像通常右手持劍,左手持莲花,花上有一部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其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剛。
一行三昧:
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文殊師利為了向大眾介紹“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故請問釋迦佛世尊說法。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美國慈悲寺是2024年在美國紐約市成立,是World Zen Art Center 的下屬非營利佛教寺院。首任住持由釋一雲法師率四眾弟子護持弘法。慈悲寺宗旨,遠離無明,住持正法,警世導俗,倒駕慈航。本寺供奉娑婆三聖和西方三聖。娑婆三聖,即釋迦摩尼佛是佛教教主,是凡人成佛的化身。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化身。右脅侍為地藏王菩薩,是幽冥教主,也是孝子的化身,超拔冤親債主,消除宿世業障,求其冥福救贖;西方三聖,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能伏外道魔憍慢。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果為淨土初祖,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