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盂蘭法會-佛歡喜日

盂蘭法會-佛歡喜日-七月十五日
盂蘭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也稱佛歡喜日(ullambana),如同是一個孝親會,根據《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日舉行(七月十五達到最高峰),“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于每年七月十五舉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舉行超度曆代宗親佛教儀式。“以此修行衆善根,報答父母幼勞德。存者福樂壽無窮,亡者離苦生安養。四恩三有諸合識,三途八難苦衆生。俱蒙悔過洗瑕疵,盡出輪回生淨土。” 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回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希望供養佛法僧三寶,以減輕先人的業報,再祈求藥師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後希望阿彌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淨土。道教的中元普渡則是爲亡魂赦罪。

盂蘭盆法會有 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衆僧受食諸儀節。
還有《七如來忏》,請七大如來加持,
第一位是“寶勝如來”,能令餓鬼業火消滅。
第二位是“離怖畏如來”,能令餓鬼永離驚怖。
第三位是“廣博身如來”,能令衆生身廣體博,餓鬼咽喉放寬,所施之食,恣意充飽。
第四位是“妙色身如來”,能令衆生脫離面貌醜惡,端正清麗。
第五位是“多寶如來”,使衆生具足財寶,受用無盡,故破餓鬼衆生悭吝貪婪之業。
第六位是“甘露王如來”,即“阿彌陀如來”,使餓鬼脫離惡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七位是“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祝願他們都得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
江南、華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薩像前念經膜拜,請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大開方便法門,引渡祖先。其余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寶忏》、《慈悲道場寶忏》(俗稱《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千手觀音大悲忏》等其他法事。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陰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元進行,時間一般爲一天。其主要儀式可分爲三個方面;淨壇繞經、上蘭盆供、衆僧受食。在這些儀式舉行之前,還有一系列的准備工作。首先在舉行盂蘭盆會前數日要建立三壇: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將大殿打掃乾淨,准備各種供器。在壇上擺五行桌子,每行一張方桌,四張條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錫缽盂飯,左右四張條桌並列十余盤果品;第二行中間供盂蘭盆一座,以經彰名,表法殊勝,盂蘭盆內疊放著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兩邊的條桌上仍擺放果品;第三行中間方桌上供一大碗淨水,碗內浸上幾朵鮮花,兩邊的條桌仍然擺放果品;第四行中間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兩邊的條桌上依然擺放果品;第五行中間方桌供設香案,左右兩邊的條桌上擱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邊用木柵欄圍住,防此食葷、酒人混入,南北兩旁開小門,供參加盆會的僧侶和施主出入,在小門旁各派二人把守,猶今日之門衛,禁止閑人進入。在壇的四周貼上許多寫有“此系清靜供壇,恭迎三寶天神降臨之所,各宣誠敬,凡飲酒契葷者莫入。”在山門上貼“盂蘭盆勝會”的匾額。上述爲建壇的儀式。

  早粥後,知客鳴大鍾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靜,這時所有參加勝會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進入壇內。二行者拿著引路旗,二悅衆鳴引磬,首領執事八人執小旗,到方丈處分成兩班,對面立定,鳴引磬四下,住持出來,不拜,二個引道旗的在小前,引磬在和尚前,一侍者執手爐,一侍者捧香碟,隨住持後引道旗入壇,在壇的兩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維那舉贊,衆人唱和。這樣盆會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繞壇,誦經,曰:“目連啓教,世尊宣揚,缽利羅飯利存亡,脫苦往天堂,妙樂無疆,孝行永流芳。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如此反覆三遍後,住持接手爐,問訊,侍者雲::“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說三遍後,維那持淨水杯,念淨壇偈:“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壇穢垢盡蠲除,加持壇場悉清淨。教有密言謹當持誦。”這時四悅衆在旁邊的四桌旁,合掌高聲同誦,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對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隨後,侍者捧著香碟隨行,班首隨後,大衆各執事按著次序而行,從大壇的右邊繞上殿,從佛的右邊繞而下,持咒灑淨一匝,不止步,即誦佛說盂蘭盆經。誦此三遍,繞壇誦經即停止,這時前來集會的僧衆依照課誦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從侍者手中接手爐,大衆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詞:“我等同孝志,修行淨土因,忏除三障罪,報答二親恩,存者獲福壽,亡者得超升,同生安養國,度盡衆冤親。”祝詞完畢,僧衆一齊起立,都合掌,維那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南無彌勒菩薩”三拜;“南無十方諸佛”三拜;“南無十方菩薩”三拜;“南無蘭盆啓教大目犍連尊者”三拜。跪拜完畢後,各自退回本處,收衣抽解飲茶用點。

  飯茶用點完畢,稍過一會,只聽得三下鳴鍾之聲,僧衆都入壇禮佛三拜,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衆僧齊唱道:“蘭盆會啓,普度門開,恭迎三寶降臨來,一一坐花台。唯願慈哀,受我妙香齋。南無齋供養菩薩摩诃薩。”如此開始了“上蘭盆供”的儀式。

  這樣開始後,經過反覆念誦,說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並伴隨著各種禮佛跪拜姿式,最後念“以此蘭盆供善根,報答父母劬勞恩,存者福樂壽無疆,亡者離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諸含識,八難三途苦衆生,各各悔過洗瑕疵,盡蒙慈濟出沈淪。”至此,“上蘭盆供”儀式即告結束。

  最後是“衆僧受食”儀式。上供完畢後,悅衆將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綫鞋襪等類)安置在一處。這天齋堂外,鋪設許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師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齋堂的准備工作做好後,就開午梆,鳴大鍾三下,住持搭衣持缽,先到齋堂坐下,大衆搭衣持缽進齋堂坐齊,執事人先將果品分好,用完後,住持說:大衆師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畢後,才鳴雲板。執事人將蘭盆疏菜及供飯,勻入大衆菜內。行堂將飯菜盛好後,大衆舉缽,先念“至當願衆生”,之後馬上改念“過去父母,七世超升,現在二親,永無病惱,自他饒益存殁沾恩,永離惡道,究竟當樂”。念完後,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後受食。默坐一會後,住持宣布說:大衆受食。大衆吃完後,維那站起來,將自恣物,如手巾、襪底、綫帶之類,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頂禮一拜,然後再同悅衆將自恣物分作兩盤,東西各行,從上至下分給大衆。分完後,維那與悅衆即歸位。結齋完畢後,僧值說:“大衆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缽,或置袖內。”大衆全部起立捧缽,各自照歸本處。整個分會儀式全部結束。

  這裏依據的是收載在清釋儀潤《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的《蘭盆儀軌摘要》,其目的是想將奉聖賢與濟餓鬼統一起來。所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濟餓鬼,就是釋儀潤的兩全之道,在這套儀軌之後,還附有蘭盆會約二十一條,其中有“斯會不拘道俗,皆可入會,念佛聽經,但不許年少尼女入寺,恐壞名聞故”;“此會佛教,唯供三寶,放內壇不似水陸,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誠敬,不必僞飾富盛,亦不得惜錢物,苟簡太甚,隨人貧富。誠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對這套儀軌,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間仍多以薦亡度鬼爲盂蘭盆會的主要行事。

民間儀式:
1、點火迎神:在夜晚,信衆點亮燈火,號曰“普渡公燈”。爲兄弟指引方嚮,享用香火。燈火兩側或有設造型者、貼對聯者,如:“金蓮燈前聞泣夜,盂蘭會上救升天。”
2、豎幡:是懸挂燈火及旗幟,一般高360公分。以便邀請衆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衆家好兄弟,來到會場享用祭品,同時聽經,以期獲得解脫。
3、開光:盂蘭勝會中開光儀式稱爲供神。先請法師施法,以淨本壇,再由達官顯宦,與爐主等人同放燈。
4、請神放表:包括“發關”和“啓請”儀式。“發關”儀式是化紙紮白馬到陰間,這是送出關文,表示 “值符使者” 接引孤魂。 “啓請” 儀式則是恭迎佛、菩薩、諸神來壇中希望承佛、菩薩、諸神的加持,孤魂能夠聞佛法。疏文會和仙鶴、大金、元寶等一起化掉。如舉辦地點並非在廟宇,則放表前需要先從廟宇請神明到盂蘭盆會舉辦地點。
5、施食:法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引路元君等佛像放置高台,貼出榜文,朱筆簽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脫離惡道,往生善處。民衆設置各樣供品,祭祀往來的孤魂,使衆家好兄弟共襄盛舉,獲得飽餐。
6、放水燈:在各設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燈上寫“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對孤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施主)所供奉。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美國慈悲寺是2024年在美國紐約市成立,是World Zen Art Center 的下屬非營利佛教寺院。首任住持由釋一雲法師率四眾弟子護持弘法。慈悲寺宗旨,遠離無明,住持正法,警世導俗,倒駕慈航。本寺供奉娑婆三聖和西方三聖。娑婆三聖,即釋迦摩尼佛是佛教教主,是凡人成佛的化身。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化身。右脅侍為地藏王菩薩,是幽冥教主,也是孝子的化身,超拔冤親債主,消除宿世業障,求其冥福救贖;西方三聖,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能伏外道魔憍慢。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果為淨土初祖,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